中国日用品网 - 日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新闻资讯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新闻资讯 > 马长斗 把卫星变成“日用品”
W.biz | 商业搜索

马长斗 把卫星变成“日用品”

信息来源:riyongpin.biz   时间: 2019-01-06  浏览次数:80

原标题:马长斗 把卫星变成“日用品”

  “亦庄全图通一号”卫星媒体交流会现场,一个个问题抛出后,一位中等身材、身着黑色西装、眼镜片后的脸庞微笑常驻的“新闻发言人”严谨认真地解析,他正是这颗卫星研发任务总指挥、全图通位置网络公司总经理马长斗。

  企业自筹资金、自主开发卫星,没有参考的标准,马长斗带领团队一次次实验探索,往往只证明此路不通,那就推翻重来,进行了千百次实验才走通了技术路线。注视着即将发射的卫星,回想起放下铁饭碗走创业之路,他握了握拳更加坚定了信念。

  到商业领域实现航天梦

  2000年研究生毕业的马长斗进入了航天领域,怀揣着航天强国梦,参与了北斗1号、2号、3号卫星研发,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崛起做出了贡献。

  在这条战线上奋战了17年,马长斗亲历了集中科研力量办大事,推动航天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进展。而心底深埋一个理想,自己主导研发卫星,填补民用市场空白,随着技术经验的积累,实现理想的渴望越来越强烈。

  中国商业航天政策窗口逐步开启,让正在参与北斗导航卫星研发的马长斗看到了希望。他说,北斗导航系统超越了欧洲伽利略、俄罗斯格罗纳斯系统,正在赶超美国GPS系统,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航天技术、人才,需要在市场的推动下,让中国航天事业走向腾飞。

  2016年,张迪筹建了全图通位置网络公司,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以位置和网络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之一,力争以航天技术开拓民用市场。

  全图通在开发区成立后,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,张迪的发言引发了马长斗共鸣,会后两人对商业航天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,非常投机。几天后,马长斗就收到张迪发来的共同创业邀请,这让他陷入沉思,而要实现自己的航天理想,在科研机构显然不如走向市场主导引领,这也确实是个机会。

  去年7月,全图通着手准备开发属于自己的卫星,这坚定了马长斗的信心,在亲朋好友不解的眼神中,毅然辞去了稳定工作,转战商业航天市场,开启了创业之路。

  首创多功能共享卫星

  航天卫星按功能划分,有通讯卫星、导航卫星、遥感卫星,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,全图通首颗卫星要实现哪些功能呢?企业上下一度陷入讨论之中。

  “最好实现通、导、遥一体化。”马长斗比较倾向于这个路线,他透露,早在2000年中国航天事业刚起步时,业内就有这样的构想,功能集中省去发射成本,运营维护也更省力。但功能多也意味着研发难度大、风险高,十几年过去一直没能实现。

  在马长斗的坚持下,全图通最终决定做第一个“吃螃蟹的人”,开发通、导、遥一体化卫星。马长斗带领研发团队投入到整体结构设计开发之中,经过反复摸索,协调各模块兼容性、整体性,终于走通了这条路。

  一个长约30厘米、宽约20厘米的金属盒子在全图通会议室展示,天线、太阳能电池板、镜头等装置安装在上面,这就是将要发射卫星的同等比例模型。

  体积小、功能却大,卫星装有船舶自动识别系统,配合卫星定位和位置报告,可以提供船舶的船位、船速、改变航向率及航向等信息,对海上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;装有导航通信一体化载荷,将开展低轨卫星过境期间发播新体制导航增强信号的技术验证,未来可以为用户提供全球高精度服务;还装有先进小口径星载相机,可在轨完成对指定区域的成像识别技术验证,未来将提供遥感、通信、导航定位的一体化服务。

  通、导、遥一体化卫星是国内首创,让航天领域多年梦想变为现实,马长斗还将带领团队继续探索。也将开放共享,除开展全图通自身技术验证的工作外,也与战略合作伙伴共享卫星,开展延伸试验。

  千百次探索只为不留遗憾

  在现有资源条件下,“亦庄全图通一号”卫星在去年7月开发之初,就定下了今年1月发射这个时间节点,留给马长斗的时间只有半年。

  一般开发首颗卫星需要两年到三年时间,再产再发也需要一年半时间,半年时间可谓时间紧、任务重。航天梦想是全图通研发人员的支撑,为了梦想熬夜实验开发成常态。期间完成大大小小实验千百次,一次次证明此路不通后又探索新的路径,完成整体开发后又进行迭代改进。

  “躺在床上、坐在车里,思绪还是在这颗卫星上”马长斗说,经常反思哪一块还需要完善,哪一块还能更稳妥。

  单工通信系统让马长斗耿耿于怀,他说,简单来说,单工就是卫星只有单个通讯天线工作,通讯时只能像对讲机一样交替发送、接收信息,如果改成双工,就是两条通讯天线同时工作,可以像手机一样,通信双方顺畅讨论交流。

  马长斗坚持将通讯天线单工改成了双工,结构、兼容、性能方面又进行了重新调整、重新实验验证,历尽周折,就是为了精益求精,不留遗憾。

  “未来公司将在这里搭建国家级高精度算法中心、将实现芯片产业化、还将发射更多卫星实现卫星组网……”谈起公司发展,马长斗胸有成竹、侃侃而谈。他说,这也正是开发区的支持与服务赋予的信心,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部门牵线搭桥,与蓝箭、零壹、星网宇达等区内航空航天企业深入交流,在这样的环境中,航天企业大有可为。

  本报记者 田艳军

本文来自大风号,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。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日用品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